地產地銷是概念不是口號打開冰箱,算一算你家冰箱裡的食物,肯定有很多國外來的舶來品,這不是不好,吃昂貴、稀有、美味的食物絕對是寵愛自己的表現之一,只是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個簡單的概念:「多食台灣的農產品」也就是「地產地消」的概念。
「地產地銷」的概念在台灣尚未成熟,只是一個大家似曾相似聽過的口號(通常淪為口號的標語,往往很可能就只成為貼在牆壁上、電線杆上的中文字),但其實,「地產地消」是一個綠生活、健康生活的概念。
吃得再貴、吃得再稀有,最終極要的負責對象,千山萬水走到最後的還是只有「自己的身體」五個字。因此,每一口進入嘴巴的食物,我們都必須非常關心與注意。
千億產業,培養千億視野更簡單的說:就是要大家一定要先看得起自己家鄉的農產業,不是口頭說說,而是付諸行動的食用家鄉的農作物及食物,因為,面對「千億產業」,我們需要培養擁有「千億視野」,拉寬格局。
同樣的,在WTO逐年開放下,永續發展台灣農業,關鍵絕對也是在「地產地銷」的概念上。
哪個是風?哪個是浪?在全球化的趨勢中,在人群中要突出,如果不更加努力,就好比海浪的聲音混在風裡,分不太清楚哪個是風?哪個是浪?
台灣似乎在加入WTO後,國內農業遭受的衝擊就消費者層面看起來沒有如預期之大,普遍大家的認識趨向於「雷聲大、雨點小」的局面;但隨著國際競爭激烈與自由化幅度加大,這幾年,雖然數字上顯示台灣農業產值小幅增加,但農業就業人口減少,農業勞動生產力明顯提升,農業問題的解決需要其他產業與功能互相協助及配合,而不是強調佔GDP之多寡來決定應付出的能量。
或許,大家會想:只有我做對台灣農業有什麼作用?只有我們家自己落時地產地銷概念,在別人眼中絕對看似無用、看似可惜,但和大家溝通一個重點,讓我們學習始終記得:「最終極的負責對象,應該回歸到『初衷的自己』身上」。
付出行動的一切價值,就都非常值得且珍惜。
現在,這個時刻,有誰在為台灣農業打拼?誰在累積台灣農業的未來?有誰在累積自己的健康?有誰在為未來的健康負責?
我們不需要冠冕堂皇的說得「地產地銷」幫助我們熱愛地球、減少運送時二氧化碳排放(雖然這些都是事實),但我們至少可以讓自己時時刻刻活在走向健康之路的夢想中邁進,對未來無止盡的生命讚嘆。
讓我們一起落實地產地消,明確的辨別,切實的實行